县政府网站 | 市政府网站 实时天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41-3106199 - 邮箱:279263155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新闻 - 详细

【甘快看】祁连探绿——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河西走廊答卷

日期:2024/10/9 字号:[大][中][小] 视力保护色:

秋日祁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祁连山,横亘在中国西部,耸峙通天。

绵长的山脉,洁白的冰雪,以及亘古的河流,滋养了河西走廊,催生了丝绸之路,成就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

而今,祁连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肩负着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新使命。深秋时节,我们西进河西走廊,从东端的天祝开始,遥望祁连,一路探绿。

【镜头一】“草原上也需要种草”

秋雨过后的“青藏之眼”天祝,空气清新。远处的山坡上绿意盎然,星星点点的牛羊悠闲地在适牧区吃草,时隐时现。

草场多,是对天祝最直观的印象之一。但有草原的地方,也缺草。

天祝县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核心交汇地带。草地面积超过470万亩,接近该县国土总面积的半壁江山。这里既是扼守西部风沙南侵的生态屏障,又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生态地位特殊且重要。

然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部分草原处于退化状态,生态功能逐步减弱。

草原,也需要补草、种草。

草场修复前后对比明显。

天祝县林草局局长唐培皇介绍,“三北”六期工程三大攻坚战重点项目已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纳入其中。自项目启动以来,天祝县通过草种补播、施肥改良、毒害草防治、鼠害防控等综合措施,在松山、华藏寺、祁连、旦马等8个乡镇完成退化草原综合治理超过120万亩。

“眼前的这2500亩,是项目实施后无人机播撒的新草。”唐培皇随手拨拉了一把还带着露珠的扁穗冰草和垂穗披碱草说,这些都是优质牧草,今年雨水多,长势好。

松山镇的这片草原并不是最大的,但护栏网之外的边缘地带,仍可以看到有退化迹象的小片草地。目之所及,修复治理前后的场景对比明显。修复前的草低矮枯黄,且土地裸露较多,而修复后的优质牧草,株型紧密,茎叶茂盛。

据了解,项目区的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3%,每年增加干草600万公斤,可满足近1万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需求。

【镜头二】“给山披绿是我们的朴素愿望”

车行砂石作业道,两旁是新栽种的云杉、侧柏,足有一人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路盘山至山顶,古浪县城一览无余。

站在古浪县城西侧的平顶山举目远眺,云杉翠柏与远山白雪遥相辉映,大小不一的蓄水池,犹如散落山间的蓝宝石,发出晶莹光亮,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如今披上了绿装。

古浪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滴水贵如油,春播秋无收。”山梁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古浪县南部山区过去的写照。

古浪县林草局干部庞凯说,给两山披绿是古浪人的朴素愿望。

如何绿染山川?自2022年开始,古浪县决定为县城平顶山、东升屲“植发”。打算利用5年时间,把这里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综合修复区。至目前,已完成生态综合修复3.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0万株,播撒草种52.56吨,修建了3座永久蓄水池和13座临时蓄水池。

指着生态修复工程示意图,庞凯说染绿的东西两山将县城环抱,犹如两叶绿肺,呵护着古浪。

如今,古浪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县城”。走进县城东西两山,草木覆盖了裸露的山坡,“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家园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镜头三】“过去是受害者,现在是受益者”

八步沙,因“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而闻名全国。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距古浪县城30公里,是郭朝明等“六老汉”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的集体林场。40多年来,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6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4.9万亩。

一场秋雨过后,我们深入八步沙林场腹地。一路所见,绿意盎然。此刻很难与过去“出门八步就是沙”的景象关联起来。

走进“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二代治沙人、“林业英雄”郭万刚亲自当起了解说员。看到墙上挂的几幅旧照,古稀老人放慢脚步,若有所思。“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古稀老人说,以前治沙是逼出来的。不治沙就保不住地,没有地就要饿肚子。

包括他父亲郭朝明在内的“六老汉”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沙漠吞没,立下治沙誓言,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

眼前的变化让“林业英雄”郭万刚十分欣喜。

此后风风雨雨数十载,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造林管护,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引入新技术,延伸产业链,三代人矢志不渝防风沙、播新绿,让沙海换新颜。

沿着木栈道穿行其中,路边的一棵高大白榆很显眼,枝干挺拔,树冠茂密,悬空裸露在外的根系坚韧苍劲。“这树四十几年了,是父辈们1978年种的。”郭万刚说,长年风沙虽然刨开了白榆的根部,但新的根系又深深扎根。

“现在大家可以在这里悠闲散步,领略独特风景,这在过去不可能实现。因为风沙大,人站都站不稳。”

郭万刚说,如今家乡的风小了,降雨多了,生态越来越好,风沙线倒退了30多公里。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从受害者到受益者,郭万刚说全国人民都很关注、支持,治沙这件事,要一代代传承干下去,让八步沙永葆绿色。

“我的身子骨还硬着呢,今年春季造林时,还和小伙子们一起压沙。”已经72岁的郭万刚说起治沙话题,又来了劲。

【镜头四】“向南部山区要绿,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走进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境内的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山腰间“为国储材、为民储利”八个大字分外醒目。

站在山顶一处观景平台,放眼四周,满目苍翠,层峦叠嶂。祁连云杉环绕半山腰,山杏、樟子松、沙棘等树木纵横成行,微风拂过,绿浪涌动。

同行队伍忽然有人大吼一声,惊起一群野山鸡。

天梯山林场场长张世兴说,过去这里是荒山,鸟儿都不来,现在成了“花果山”。

针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区情实际,凉州区细算生态账,抢抓“双碳”机遇,在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营造碳汇林,向南部山区要绿。

仅2022年至2023年,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省道308沿线等区域,营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等为主的碳汇林2.12万亩。据介绍,今年在古城镇区域栽种的5000亩碳汇林,都是带土丘的嫁接苗,虽然成本比裸根苗高一些,但成活率能达到95%。

在实施碳汇林项目中,凉州区还试验种植油桃等经济林树种,发展林下养鸡、芍药种植等经济产业,探索打造“林—禽(畜)—花—游”观光产业园模式,为“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

张世兴说,凉州区计划利用8年(2022-2029年)时间建设碳汇林7.27万亩。项目建成后,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可提升近1个百分点,木材储备量增加20.45万立方米以上,真正成为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双碳”目标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镜头五】“为祁连山生态把好脉”

从事祁连山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研究员、西水森林生态站站长敬文茂,提起祁连山的水源涵养话题,滔滔不绝。

“我学的是林学专业,自2001年大学毕业来这里后,再没有‘挪过窝’,一干就是23年。”敬文茂说,为获取观测数据,他和老专家、新同事经常早上进山,晚上才能回来,那时把该吃的苦都吃了。现在回想,每一组数据,每一次研究成果,都是一代代林草科研人员在林子里“刨”出来的。

敬文茂说,国家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和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历来都很重视。早在1980年,祁连山林区就被划为“国家重点水源涵养林区”。此后,又将“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已把“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纳入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甘州区黑河林场人工林风景怡人。

敬文茂认为,保护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关键要持续培育健康森林、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抵御病虫害能力,促进林下天然更新,使水源涵养林环境得到改善。对生态脆弱区,要以水定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度开发,科学治理。

【镜头六】“过去放牧,现在护林”

见到王亮时,他正和小班同事一起巡山。

作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隆畅河自然保护站的生态护林员,“80后”的王亮,比其他人更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以前就在这里放牧。”王亮说,家乡肃南有广袤的草原。家里的牧场也很大,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山里放牧。他说,记得上初中时,祁连山的草原就出现了超载放牧的情况,因为父亲每到秋天就要到农区买草,为牛羊过冬做准备。后来,陆续实施以草定蓄,他大学毕业时,全面禁牧。

禁牧9年后的2018年,王亮进入了隆畅河自然保护站,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

无人机在孔岗木原生态林区巡山。

“曾经跟着父亲,放牧时手提羊鞭,赶着牛羊过沟谷进山。如今在禁牧政策的呵护下,这里逐渐恢复到儿时的生机。”王亮感慨,绿意盎然的草地,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王亮还讲述了巡山中一些有趣经历。就在今年4月,他们在马营河资源管护站进行雪鸡样线监测时,突然一只雪豹从山上跳到皮卡车的引擎盖,然后迅速消失在山林中。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准备掏相机、手机时,雪豹早已不见踪影。

王亮寻思,雪豹可能活跃在附近,说不定还能碰到。

接下来的两天,王亮又来到这里“蹲守”,结果没有令他失望,先是偷拍到了一只雪豹在岩石上张望的照片。后又拍到了雪豹猎食的珍贵视频片段。

从放牧者到护林员,王亮认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体现了从传统畜牧业到生态保护、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全面转型。这些变化,不仅是自然的回归,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镜头七】“把人围起来,放鹿自由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

距离县城十余公里,有一片超过2.3万亩的天然草场,依偎在祁连山脚下。透过无人机画面,绿色“地毯”上,鹿群或结队飞奔,或低头吃草,或嬉戏玩耍,一幅绿水青山中的“世外鹿苑”映入眼帘,美不胜收。

“在神鹿公园,人被‘圈’起来,而鹿是自由自在的。”有游客打趣地说。

放眼望去,蜿蜒的人行步道,全部用木桩撑起,一方面尽最大限度保护了草原,同时能让马鹿来回穿行,步道下也可乘凉、避雨。公园的外围护栏并不高,方便从祁连山下来的野生马鹿偶尔跃过护栏和圈养马鹿“相会”。

肃南马鹿养殖可谓由来已久,从1958年开始驯化饲养祁连山野生马鹿,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甘肃最大的马鹿繁育基地,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在海拔2700至3000米以野生散养为主、圈养补饲为辅的马鹿养殖场。从起初的十几头,已发展到现在的600多头。

神鹿公园成为肃南新晋“打卡地”。

工作人员掐指算账:每只祁连山鹿每年可收获鹿茸3.6公斤左右,饲养1头马鹿年消耗5只羊的食草量,却能获得相当于30只羊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人工繁育养殖马鹿,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和草原植被,维持了生态平衡,还提高了农牧民收入。

肃南县副县长贺进贤介绍,自实施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以来,县上加快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镜头八】“青山常绿,需要共同守护”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的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馆,祁连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孕育的森林、草地、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数字沙盘上一目了然。

祁连山的生态保护修复历程,就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每一阶段,都能给人力量,给人信心。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裴雯说,这几年,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最显著特征就是通过多年保护修复,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持续发挥。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群显著扩大,雪豹、狼、豺、岩羊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频出现在管护人员和周边群众的视野,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更直观地反映出保护区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

2022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绿色亚太环保成就奖,就是对所有付出的最大褒奖。

青山绿水,需要共同守护。20年前,兰州大学赵传燕教授就带领学生在寺大隆林场进行生态监测,并分别在冰川、草甸、灌木、森林、草原五个层级的生态系统上建立起代表祁连山垂直梯度的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点,建成基本覆盖国家公园主要生态类型的监测体系。赵传燕教授说,就在两个月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与兰州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共建的祁连山中部亚高山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挂牌,这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建设的首个部级站,标志着祁连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迈向了更高层次。



【推荐给好友阅读】 【关闭本页】 【打印本稿】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8-2020 临潭宣传网 www.ltxc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16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主办:临潭县委宣传部 陇ICP备2022000032号甘公网安备 62302102000112号